一次关于networking的对话

Posted by Henry Zhao on 2017-12-25

房东在学校某部门做外联性质的工作,是个networking很厉害的人,平时待人处物都会给人一种很得体的感觉,圣诞前夕会专门写贺卡或者小纸条加上葡萄酒送同事、朋友,在我去参加面试之前专门指导我怎么去自我介绍以及事后如何发感谢信之类的,确实也是职场“老手”。于是前天我和他展开了一段关于networking的对话,让我觉得受益匪浅,更多也是一种看待视角的转变吧。

networking能力可以培养么?

房东认为是可以的,但是要去观察,以及花时间有目的地训练。他说他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他的第一个老板就是一个社交能力很强的人。一个活动来了一百多个嘉宾,结束的时候他老板大概能记住其中八九十人的名字,甚至有些人孩子的名字,兴趣爱好都能复述出来。然而他老板那时候已经六七十岁,所以并不是因为脑子转得特别快或是记忆力好,而是长期以来培养的一种习惯和能力。他也逐渐从他老板身上学习,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记住这些关键的信息既能拉进关系,也表现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他也解释说为什么一开始遇到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我们报中文名,而不是大家为了方便老美记忆取的什么Tony, Allen之类的。当然这和他自己经历过的事也相关,他叫Alok,一个印度名字。在他曾经接电话的时候,别人居然问他“What is your American name?”。他就直言这就是我的名字,如果你不认识或者叫不出我的名字,我们就不要继续聊下去了。很多人自己的独特性就应该被尊重,而不是为了方便或是其它什么原因被抹去,被“美国化”或者大众化。

networking的意义是什么?

房东的女朋友是中国人,所以房东学到了关系(guanxi)这个词,他直言这个东西美国一点都不比中国少,但可能没有那么直接,而且潜在于一层层包装之下。更多的人脉关系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信息。但我向他提出的问题是,很多networking的活动我看不到意义怎么办?很多事情常常更愿意自己网上搜,自己解决而不是找人。所以很多时候极其没有耐心。

房东的观点是,其实去找人谈话,或者去帮人解决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己。当别人在聊天过程中阐述问题、观点的时候,你可以假设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上,想想自己会怎么思考与应对,这对将来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是极有帮助的。阅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另外,人脉都是到用时方恨少,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去记忆不同人的特点,所在领域,通过后面的互动建立联系。完全陌生的人之间的cold reach是很难的,但是往往通过某一个共同参加的活动作为切入点进行联系就会方便很多。

沟通与做事一样重要

因为很快要开始工作了,后来还聊到很多关于management,leadership之类的话题,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感受是共同的:就是很多职场上沟通以及社交的能力都是要刻意去锻炼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很缺乏的一块技能。确实能体会到很多中国人在公众场合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往局促不安,其实能力都不比老美差,但是会表现出来没有那么自信与镇定。

并不是只要写好代码,完成分配的任务就是做好工作了。如何去协作,如何去展示自己的成果都是很重要的一环。看很多论坛里中国很喜欢抱怨印度人抢了功劳,靠一张嘴就升官加薪,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我们故意去抱怨这样一种现象来掩盖自己社交努力的不足也许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有些人喜欢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但我觉得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文化太过于执着、保守,认为凡是和自己文化习惯不同的社交方式都是一种时间浪费,不愿去改变,不愿去融入。而往往是,你在公众场合或者集体里发声得越少,就越没人觉得你很重要,自然就是嗓门大的获得了最多话语权。

当然回到networking本身,真诚才是交朋友最重要的因素,技巧都是次要的,只是这种意愿要慢慢培养,毕竟与牛人一席话,往往胜读十年书。